Search

#由悲傷走出來 5 一起心繫心
文:陳曉蕾

李昕的工作才剛開始。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由悲傷走出來 5 一起心繫心
文:陳曉蕾

李昕的工作才剛開始。
從她的經歷,我們很快會問:香港對於喪親者的支援,是否不足夠?臨終病人,可否得到更妥善的照顧?
一直延伸開去,問題愈來愈多:香港每年約五萬人死亡,到底多少需要專業輔導?以喪偶為例,假如連每天接觸生死的醫生,喪失妻子時也無助如小孩,那喪偶的獨居長者,如何活下去?孩子沒有了父母,很痛,可香港就正正有一群中港家庭,香港父親年老離世,留下小孩和「無人無物」的新移民媽媽。還有自殺,香港人為什麼甚麼尋死?用什麼甚麼方法結束生命?為何這地的長者自殺率,比歐美國家高兩倍?!

死亡的殺傷害力相當巨大。人和人之間有著不同的支持點,本來就是互相撐著過,一個人離世,帶來缺口,衝擊整個人際關係網,人人都得找到新的位置、新的著力點,才可繼續過日子。再加上香港的社區網絡本來已經支離破碎,死亡更揭示社會福利醫療等各種政策的不足。
這些都是用腦袋去關心一件事,但對於死亡,更要用心來關懷一個人。李昕成立的機構叫「心繫心」,因為:「香港人很實際,馬上想知道面對哀傷的技巧,如何迅速地不再悲傷。可是喪失親人那種難過,更需要別人體諒明白。」
面對死亡,其實並沒有專家,所有喪親者的處境也可以很不同,沒有安慰的說話,可以令每一位喪親者釋懷。也沒有快捷方便的方案,變走悲傷,可以不再痛,不再哭。再混雜獨居長者、中港家庭、社區支援等等社會問題──死亡可以像烏雲,罩住整個天空。
唯有走進這烏雲,用心去感受傷心,用腦子去明白處境,大家一起去撥開陰霾,尋找那深藏的陽光。每一邊烏雲都鑲了一道銀邊,丈夫女兒都離世的作家楊絳曾經形容烏雲愈是厚密,那銀色會變成金色,蘊含更多的光和熱。
現在,我們就要走進烏雲。
最後,我們會一起成就那道金色。

.
原載於《死在香港 流眼淚》
這本書已絕版,同報導係列
《死在香港 見棺材》《香港好走 有選擇》《香港好走 怎照顧》
只剩百幾至三百本
網購: bigsilver.org
也可平日下午來油麻地大人站買
.
#生死學堂:由悲傷走出來
李昕化悲傷為動力,這些年創辦的「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」以創新的手法推廣生命教育,提供喪親輔導。今年還有「心伴行YANA」喪親家庭輔導支援計劃,關顧西九龍低收入家庭的喪夫婦女,協助她們重新生活。
她會在生死學堂分享如何從哀傷走出來,再化為力量撫慰別人的哀痛。

主講: 「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」創辦人Christina Li
日期:2020年8月22日(星期六)
時間:15:00 - 17:00
大銀面書直播 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igsilver.org/posts/3300753530150040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香港記者,關注又熱又老又窮的香港, 這裡每個album紀錄不同的報導. 另一個人臉書 [陳曉蕾]歡迎follow
View all posts